前些日子,看见一篇推文,说:“2019年,新茶即将上市了,假茶也要上市了”。
上课时,讲到如何分辨茶树和茶叶,就有不少学员曾忧心忡忡的问我,老师,我会不会买到假茶?
古代有假茶吗?假茶我曾经见过,也喝过。毕竟,饮茶之风盛行,有利就有造假的可能性。而假茶,并非现代产物,我们大可不必言必称世风日下,今不如古。早在宋代,就有假茶出现了。
这里的假茶,有两种,一种是掺杂茶梗、茶碎、杂草、炒面、绿豆等,以增分量;另一种,则是用其他的植物仿冒成茶的样子来售卖此种假茶。
相比于掺杂,造假更甚。《宋史》就有记载有叫做温桑茶的假茶。所谓温桑茶,其实是温州出现的用桑叶所造之茶。而在元朝时,有还魂茶,清朝时又有柳叶茶等假茶。
还魂茶,是用泡过的茶叶,再经炮制以充新茶;而柳叶茶则是用柳叶制作的茶。
不过在历史上出现的这些假茶,如今大多不再冒充假茶了。毕竟,如今的茶有了更多的分类,这些曾经的假茶也就有了其应有的位置,比如非茶之茶之中的花草茶,曾经的假茶温桑茶、柳叶茶,即属此类。
现代茶叶造假虽然,有许多造假之茶如今已不再生产。但是,如今的假茶,却又有了新的发展。现代假茶,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用别的植物的叶子充作茶,更多的是以次充好,以及更进一步的掺杂。如今以次充好的作假,手段颇多。比如利用树种的不同,比如假冒正宗核心的产地。
比如,同样叫做西湖龙井,在西湖产区内(龙井分西湖产区、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),有些茶是真的,有些就是冒充的。比如有些是龙井群体种,有些是龙井43#,也有些是乌牛早。而龙井群体种与龙井43#是真的,乌牛早就是假的。更有甚者,西湖龙井却并非产自西湖,而是用来自四川、安徽、甘肃等地的茶青按照龙井的工艺制作而成。
如今大多的白茶,亦有此祸。这种假茶,分辨起来,对于消费者而言就很难了。
而现代的掺杂手段则更多了,陈茶掺杂新茶,铁观音内掺杂香精,红茶掺杂红糖,绿茶掺杂滑石粉等等。这些手法不是想要增加重量,便是要改变口味。
但是此种掺杂假的终究是假的,细细分辨,终归能够分辨。
“早”一定好?——明前茶与雨前茶的理性看待如今惊蛰已过,茶将脱壳,新茶马上大量上市。以上那些假茶也就罢了,如今更有许多人听见一句话,便以得了金科玉律,信以为真。最常见的便是饮茶只追早春,以为早即是好。
其实这种说法太过简单粗暴,真实的情况要远比这个更为复杂。
毕竟,同样是新茶,不同的产地,其海拔高度不同、温湿度不同、品种不同,所产的新茶发芽时间和采摘标准等全然不同。
譬如,西湖龙井与洞庭碧螺春,地处江南,海拔不高。早春三月,江南地暖,气候适宜,茶叶发芽早,因此明前茶尤为名贵,真实不虚。但是,太平猴魁与六安瓜片,产地为安徽。尽管同样是新绿,这两种茶却是地处深山,采摘标准或一芽两三叶或单片叶,并非以芽头为贵,采摘制作时间大多集中在谷雨前,以雨前茶为贵。
另外,就茶树的品种而言,许多当地原生的品种发芽时间要晚于现代培育的新品种。最典型的例子,龙井43#的发芽时间就比老龙井,即龙井群体种要早。而龙井群体种所制的龙井茶,又要比龙井43#的更具有特异性。同样的,海拔越高,茶树发芽时间越晚,而海拔高的茶品质又比平地茶更鲜甜甘润。
因此,单纯的认为明前茶优于雨前茶,或者茶叶上市越早越好,是十分浅浮的理解。
如今的我们脱离农业,脱离土地太久了,因此茶树作为植物的一种,我们了解它,除了考虑它代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一面,也要考虑到其作为农业植物的一面。这样,我们学习茶时,就会更立体、客观和全面,而不会再简单粗暴的就轻易下判断。
本文转载自拾一區公众号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窝窝茶艺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窝窝茶艺网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